关于英语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罗之慧摘要:文章针对本次高考改革中有关英语教育的两大热点问题——“英语热”与英语教育“费时低效”进行了背景梳理、观点论证,并分析了其成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即应正确处理汉语与母语的关系;实现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重构;构建良性的英语教育生态系统。关键词:英语教育;英语热;耗时低效一、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英语学科地位明显提升,英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英语教育队伍迅速壮大,英语学习者数量骤增,英语学习热也持续升温,英语教学和培训正成为中国教育培训的主流产业。同时,针对英语教育的批评此起彼伏,矛头指向了英语学科。2013年下半年,酝酿已久的高考英语改革拉开了序幕。2013年10月,北京市教委发布高考改革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其改革亮点之一是降低中、高考英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而此前,各地高考改革方案已陆续披露。上海则在酝酿由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最终取代高考的改革,为增加区分度,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的学业考试增设“加试题”;英语学科不设“加试题”。各地新一轮高考改革都不约而同地以英语改革作为突破口。英语学科为何能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其症结在何处?英语学科如何正确定位?对此英语学界应当高度关注,以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开展对话,让更多人理解英语教育与改革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两大热点问题出发,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然后从国际大环境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认为,英语学习并没有影响汉语学习,相反,二者相互促进,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教材编写人员要在英语教材中增加母语文化的比例,实现外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重构。
二、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一)关于“英语热”早在2009年3月25日,《中华读书报》刊登了牛文祥的《外语热也该降温了》的文章,声称“两会”上4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议给外语热降温(主要指英语),主要理由是:第一,外语过热,汉语主要地位动摇;第二,学而无用,外语利用率低下。2013年10月初,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新浪实名认证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拯救汉语”,再一次将汉语学习的缺失归咎于英语学科。而此次北京高考改革的意图之一是矫正英语学习过热的社会现象,凸显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地位。英语学习过热了吗?它是否影响了母语学习?据统计,上海市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12年间,语文和英语课时数比例为4:3,其中在中学阶段两者所占课时和学分完全相同,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的确不分上下。但在学龄前和大学阶段,大家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更高于母语的学习(王柏玲,2013)。一项调查发现:在全部学习时间中拿出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学外语(主要是英语)的大学生占50%,有的甚至拿出四分之三或全部时间学习外语。同时英语培训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主流教育产业。据中国社会调查所发布的《中国居民消费生活调查报告》称,2006年中国内地英语培训机构达五万家,市场总值约150亿人币,预计2010年翻倍增长。“英语热”的社会现象,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它反映了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一体化趋势,外语,尤其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英语,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缺乏的工具与素养。另一方面,它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必然产物。我国现行的外语政策目标是将所有中小学生、大学生都培养成具有外语运用能力者。中、高考英语是三大主要科目之一;有的大学要求毕业生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有专业职称晋升等都要求通过一定水平的外语考试。有人认为,“英语热”导致了国人在英语学习上投入过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母语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但国民母语素养的下降不应全部归咎于英语学科。从客观角度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受应试教育功利化思潮的影响,许多学生与家长认为,语文考试学生总能及格,英语一旦放松,成绩就会下降。再者,他们认为语文补习见效较慢,性价比不高,因此许多初高中学生多通过校外培训补习英语、数学,补习语文者甚少。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学生忽略了母语学习的规律,不重视积累,很多学生不读书,只做题,这种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语言学习方式是导致语文学习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语文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显示了教育主管部门对语文学科的重视,但不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语文教学改革涉及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编写问题,但具体落实方面,教师是关键。因为高考改革不只是考试分值的提高,测评方式、教学要求也会做出相应的变化。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专业素养,不能在课堂上展示汉语的魅力,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是无法应对新形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