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段教育衔接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就是要“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强调:“搭建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多种学习成果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
在各学段的教育衔接中,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矛盾尤为突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是教育工作者厘清导致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出现问题的根本动因,并能够根据这一动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及未来努力的正确方向和实践方法。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根本动因
一般认为,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问题是由于情境的急剧变化引起的,这种急剧变化导致大学新生在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出现诸多不适应。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次学习情境的转变,为什么高中与大学的过渡会触发如此大的问题?表面上看,无法使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有效衔接的直接原因是教育情境的转变,实际上其深层原因有待思考。
从根本上讲,当一个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后,无论学习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很好适应。相反,则必然出现衔接问题。因此,可以推断,一定是某些因素的存在阻断了高中生和大学生在观念、素养、知识及环境上的连续性。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现实教育中资本逻辑的错误导向功能。资本逻辑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其主要内涵就是资本扩张代理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这种逻辑在教育中的主要表现就是主体的功利化倾向,即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并要求以最快的方式获得最大的收益。资本逻辑将所有教育主体的注意力都吸引在了以最快的方式获得最大的回报上,而降低了对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关注。以至于那些能够支撑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理想信念、基本素养、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其中,高中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直接体现就是应试,大学教育功利化倾向的直接体现就是过于强化人才技能培训这一功能。两种不同的功利化需求致使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即高中教育走向应试技能的训练模式,大学教育走向专业技能的训练模式,从而切断了人发展的连续性、知识的渐进性、环境的统一性。
解决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三重逻辑
综上可见,解决高中与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在本质上属于二者同时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问题。即以人发展的连续性、知识的渐进性和环境的统一性为出发点,积极探索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模式,扩大衔接空间,创新衔接途径,提升衔接效能。基于此,我们就可以归纳出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三重基本逻辑。
第一,人的逻辑。从这一逻辑出发,人的发展是连续的,高中与大学的教育只要都回归于人的各方面素质发展,并关注发展目标的阶段性和渐进性,就能够统一于育人本质,并做到有效衔接。因此,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本质在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衔接。从现有的实践经验看,按照人的发展逻辑进行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实践多集中于德智体美劳五个层面,例如,华东师大二附中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大中学校德育、美育一体化”,东北师大附中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和劳动教育一体化”等。
第二,知识的逻辑。从这一逻辑出发,学科知识是累积性的、难度和广度递增的,高中与大学教育只要共同开发一些相关课程,设置好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相适应的课程梯度和难度,就能够实现学生在知识学习上的连续性。从知识逻辑出发的课程衔接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高中作为培养主体,提前对接大学课程,如大学先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各类项目研究课程等。另一种是大学作为培养主体,主动下沉对接高中课程,还有一些大学直接到中学开设课程。目前国内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实践经验多以课程衔接为主,前置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第三,环境的逻辑。从这一逻辑出发,教育环境的改变应该是同质框架和异质冲突的统一,即既要保证学生成长的同质框架,又能够引发学生成长的冲突。从环境逻辑出发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大学开设各类短期训练营,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开设的学科金秋营等;另一种是高中提前引入大学各类学习指导及管理制度,为学生搭设类似于大学的学习环境,最典型的做法就是中学生的一对一导师制和高中生学院制。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高中与大学衔接教育的三重逻辑并不完全割裂。例如,高中学校学院制或书院制可能同时兼顾知识的逻辑和环境的逻辑,有的学科特长实验班可能同时兼顾人的发展逻辑和课程逻辑。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现实策略来看,做好未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需要在现有综合素质衔接、课程衔接和育人环境衔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超越知识、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价值信念支持系统、实践能力支持系统和知识结构支持系统,最终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人。
发挥“评、选、用”对“育”的导向功能。众所周知,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与人才的评价、选拔和聘用的导向功能密切相关,因此,从去功利化这一基本原则出发,未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根本前提就是持续、深入推动“破五唯”。在评价标准上,除了分数、知识、能力标准外,还应包括德智体美劳系统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上,要求从学段、对象、领域等方面做到全覆盖;在评价方式上,要求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到综合评价统筹运用;在评价主体上,要求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到社会用人单位共同联动。当教育真正能够做到去功利化并回归育人本质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割裂才会自然弥合。
坚定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思路。高中与大学形成良好教育衔接的核心要务是,建立起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机制,保证高中与大学的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成长为精神上的巨人。具体讲就是,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将高中与大学的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目标、内容、教材、活动、组织、队伍、评价等方面全面而深入地推动一体化建设进程,逐渐形成一个由浅入深、螺旋上升、有机统一的高中与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模式,确保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能够始终在同质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内接续成长。
推动知识体系衔接向素养体系衔接转变。知识体系的衔接与学科知识的基本逻辑相适应,是一种客观规律,是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学科知识体系相适应的更高层次的衔接是学生素养体系的衔接。这一维度衔接的突破口在于基础学习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的获得两个主要方面。在基础学习能力方面,高中与大学要积极推动学生学习态度、深度理解、意志品质等基本学习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学习品格的养成;在跨学科学习方面,高中与大学要共同致力于多元思维、知识统整等高阶学习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关键能力的养成。
重视内容体系衔接向教学体系衔接转变。由于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具体性,高中与大学在实现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以后,具有更大灵活性和抽象性的教学体系衔接,必将成为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突破口。与内容体系衔接相比,高中与大学教学体系的衔接具有更大的共通性,也更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普适的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第一,强化教学情境设计,增加体验环节,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情境中体悟知识、能力和品德。第二,强化实践在课堂教学的融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强化教学互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教育去功利化的牛鼻子,在素养衔接、课程衔接、环境衔接的基础上,深入推动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素养体系衔接和教学体系衔接,使学生能够在高中与大学的学习中形成坚强的价值信念支持系统、实践能力支持系统和知识结构支持系统,从而做到在各种情境的急剧变化中以不变应万变,并最终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未来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