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时间。二十多年时间一以贯之地推进,这样的变革,即便是在世界教育的版图当中也十分罕见。这样的变革在其性质上是整体性的,甚至是历史性的。所谓整体性,是说它并非局部技术性的修修补补;所谓历史性,是说它旨在实现中国两千多年来传统教育的真正转向。
正因如此,改革者的压力、迷茫甚至慌乱,势所难免。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才能继续向前?杨九俊先生等著的《新课堂“怎么办”:关于课堂教学难点问题的回应》(以下简称《新课堂“怎么办”》)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回应。置身其中,研读全书,改革者的情感和理性溢于纸外。
急切的提问与回应
即便你还没有翻开《新课堂“怎么办”》,它在定位上的风格就已经一目了然。这个定位直截了当,一如其名——怎么办?如果你没有身处改革的实际情境,你就无法充分地体会作者,当然也是改革者们的这种急切。
新课程的变革目标既然是整体性的、历史性的,变革本身就不可能是流畅的。杨九俊先生喜欢引用拿破仑的一句名言:先投入战斗,再决定胜负!新课堂怎么办?这是一个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在“怎么办”之外,他还为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关于课堂教学难点问题的回应。数十年的教育实践、研究、管理和指导经历,决定了他既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提问者,又是一个直截了当的回应者。提问者就是改革者,也是回应者。因为具备了这种现场身份的一致性,读者的共鸣很容易得到深层的激发。从共同参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与作者的角色其实是模糊的。
完整的操作与理解
对“怎么办”问题的回应,当然是操作性的。在著作中,作者要么结合讨论问题的展开嵌入了操作化的说明,要么就干脆提供一些完整的实践案例。比如在“核心素养怎么落地”部分,作者凝练地呈现了在“核心素养的综合化与学科化”路径上的多种实际操作,又以无锡市东林小学素养表现型教学为例,详尽说明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的“策略、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在“教学对话怎样展开”部分,作者则完整附录了《哦,香雪》两个版本的教学设计。
但是,对“怎么办”问题的回应,如果只限于操作层面,这种回应是无法真正完成的。它必须回到“怎么看”上面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堂“怎么办”》一书,不是操作手册,更不是案例集。它意图与改革者一起,在提问与回应的过程中,建构起关于新课程的完整的理解地图。
理解地图的建构对回应改革者的压力、迷茫甚至慌乱等问题至关重要。广大教师是改革的实践者,改革需要他们的辛苦付出。但是阻碍教师们不断前行的,首先不是辛苦付出,而是理解上的压力、思想上的纠结。正如我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也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但如何才能从这里出发,达到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需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实际路径?这才是我们的纠结所在。我们姑且可以把这种状态称为“路径焦虑”。路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性困难:我们知道自身的出发点和目标,但是在出发点和目标之间存在无数可能的路径——那么,我们究竟要走哪条路?没有明确的路径选择,行动者的内心就无法踏实。路径焦虑的真正原因在于选择者没有一幅完整的城市地图。对于改革者来说,那就是理解的地图,或者观念地图。
如何建构完整的理解地图
在与改革者共同建构完整的理解地图方面,《新课堂“怎么办”》的做法有两个。
其一是结构化提问。粗粗一看,我们会觉得《新课堂“怎么办”》的提问是罗列式的,它包含20个关于“怎样”或“如何”的直截了当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回应。但细细梳理,这20个问题其实包含高度结构化的三个部分:一是关于新课程的关键理念(核心素养怎样落地/学科德育怎样落地/怎样寻找大概念/“学科实践”如何落地/怎样理解、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确立大作业观);二是关于新教学的关键理念(怎样实施大单元教学/情境任务如何设计/怎样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教学对话”怎样展开/集体教学中怎样关注到“每一个”/怎样才是“可见的学习”/深度学习怎样实现/如何创造“一个经验”的学习/怎样让教学具有美的意味/项目化学习如何实施/怎样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规律的契合);三是关于新评价的关键理念(新课堂怎么评价/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怎样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虽然三个方面是彼此联系相互证明的,但教师试图改变课堂的时候,他在观念上所面临的,无非是课程问题、教学问题、评价问题。沿着这样的结构线索,相信我们能够建构起一幅较为完整的理解地图。
其二是理论化展开。理解地图的建构,除了结构化的把握外,还有一个理论化的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关注课堂教学的操作方法、策略和路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为了完成这样的建构,本书在每一个问题的展开过程中,都试图对关键概念、命题、原理的历史和内涵进行清晰的说明。比如在“‘教学对话’怎样展开”和“如何创造‘一个经验’的学习”部分,作者对“对话”和“教学对话”、“经验”和“一个经验”均进行了纵深的历史研究和理论概括,为教师们的理解提供了丰富而深入的思想资源。
由此,《新课堂“怎么办”》准确地完成了它在“怎么办”和“怎么看”两个方面的完整叙述,成为对教师们大有裨益的手边书。